焦慮的來源
2024-2-7
元仁 泰通
問:該怎麼處理焦慮的問題?
我十年前到深圳的時候,那些深圳的朋友每個人都在拼連續工作不睡覺,都以幾天沒睡覺而沾沾自喜,而我在旁邊笑你們這些人不要命了嗎?為什麼要如此不要命?因為每個人都想要快速的累積財富。
焦慮的原因是壓力,而壓力怎麼來的?壓力就是明明啞鈴只能舉到二十公斤,卻想要挑戰五十公斤,這就是壓力,壓力接著產生焦慮。原本一個月賺六千塊,下個月卻給自己訂了一個目標是要賺六萬塊,這樣當然會焦慮。每天不睡覺就一直在盤算額外的五萬四千塊要從哪裡來,就想著我才不要睡覺,這八小時應該要拿來賺錢。
焦慮的產生來自於給自己過大、過遠、過高的目標。所以我們要探討的反而是,為什麼要把目標從六千一下子訂到六萬,這樣做是為什麼?因為比較、因為從眾、因為好強、因為我要跟別人不一樣。那個誰誰誰一個月賺兩萬,我就要賺比他多,我就要比別人強,不僅比自己,還要比我兒子是不是光耀門楣、為祖上爭光。

這裡要看見的是,這些人並沒有照顧到內心真正的需求,那些都是外在的期望,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狀態。以高考舉例,就算考上狀元,爽也只是那一段時間而已。村裡幫你辦桌、高中幫你表揚,但是一進到清華、北大,裡面每個人都是狀元。像我進入台大,班上每個人都是全校第一名來的,這樣真的很厲害嗎?那種快感很快就沒有了,甚至有人沒考上清華北大就要去自殺,那就是悲劇。他們把人生那麼短暫的快感膨脹到無限大,好像人生99.999%就是這件事最重要,除了這個以外什麼都不是,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膨脹。像我考到台大醫學系,三萬四千名考生我考四十二名,結果接下來失戀三年、痛苦了三年,那三年的佔比反而大得多。
很多人會想要活在別人欣羨的眼光裡,這就是社會對某些穿著、談吐、地位、官位的一種社會脈絡。我住在北京我就不一樣,我住台北市十九樓我就不一樣…等等。這些都很表面,它的佔比也很少。那什麼是佔比大的?就是你晚上睡得很香,父母很健康,家人幸福美滿和樂,沒有什麼讓你焦慮擔憂的,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天都過得很滿足、平安快樂,這就是佔比大的。如果我們沒有把佔比大的好好穩定下來想清楚,就會被社會脈絡的比較、好強、自大、欽羨的眼光給迷惑了。